当前位置:360小说阅读网>讲谈社>方舟> 解说 再次回到方舟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解说 再次回到方舟

    有栖川有栖(日本推理作家)

    ※ 本文出处为讲谈社为读完《方舟》的读者所设置的暴雷解说页面,内容涉及故事真凶及其动机,务必读完故事再阅读。

    初读的冲击渐渐平息了,那么试试再读一次《方舟》吧。

    《方舟》的故事简单明了,作家并未在情节中安排须费劲推敲才能理解意义的场景和台词,但尾声很简短,须靠读者自己补完。再读过一次,便能享受填补原先空白之处的快感。

    各位应该明白本作尾声如此简短的理由吧?因为犯人并没有余力在极限情况下长篇大论解释「实际上是这样,所以我这样想——」等等的内心转折。一一详述反而拖泥带水,破坏结局的冲击性与带给读者的亢奋情绪。

    重读本书,我首先想确认「凶手麻衣真的没有其他生还手段吗?」她是否有机会对所有人表明一切,派个还有体力的人到外界求援呢?毕竟还有一星期,若能彼此协助合作,应当也能缩短制作背带的时间。

    我认为麻衣评估过,最终仍选择放弃。这是她深思的决定,若舍弃掉道德层面,这确实是合理判断——因为这群人并不清楚外界情况。

    前来此处时走过的破败桥梁想必崩塌了(山谷深达十公尺),即使有办法顺利抵达对岸,也会因为土石流坍方等问题而无法下山;加上手机没有讯号,即使有一个人像〈跑吧!美乐斯〉的主角那样不屈不挠前往求援,这仍是件不可能的任务。

    注:太宰治短篇小说〈跑吧!美乐斯〉中的主角,为了拯救自己的挚友,奔跑三天三夜归国,完成与国王的约定。

    即使运气好,成功下山求援了,要从紧急出口一个接一个地救出在淹水建筑物最上层的九人,这绝非易事。运送大型机具来破坏原本出入口的做法更是执行困难。即使运用正确的机具施工,也可能需要好几天时间。在此举个实际例子,尽管麻衣很可能不知道,但一九九六年发生的北海道丰浜隧道崩塌事故,就因为隧道内很可能还有生还者,导致开挖作业窒碍难行,从接到灾害派遣通知开始,自卫队的救援活动持续了整整一星期(在NHK Archives可以阅览相关影片)。

    另外也可能因为底层进水速度增快,导致救援时间愈来愈少。虽然本作直到最后都没有推翻「还有一星期」的条件,可是毕竟不是用水钟来测量,一周的推测并非绝对值得采信。

    麻衣说过:「无论如何,我真想活着回去。」即使所有人都有同样想法,但她特别提出自己害怕溺死。请各位想像最恐怖的死法(例如被巨蟒生吞),再进一步思考。

    只要能够抢先众人,就能够重回明亮的天空之下(当然可能因为无法下山而饿死,但至少确保安全)。如果老实地全盘托出自己想到的逃生方法,虽然还是有一点机会让大家获救,不过基本上机率过低。只有顺利离开的一个人得救,自己则得在阴暗的地底被巨蟒生吞——不,溺死。麻衣她一定无法忍受这种结果,更关键的是她害怕目睹讨论「让谁去求援」时肯定上演的活地狱(麻衣在尾声以「死亡游戏」形容)。若演变成靠蛮力说话,麻衣不会有胜算。

    因此借由监视摄影机知道外界变化后,产生「必须隐瞒这项事实」的念头也能够理解,当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想必会当机立断,调整监视萤幕显示的画面内容吧——而在这个时间点,麻衣其实尚未计划「将来过这里并可能察觉监视萤幕不对劲的裕哉杀死封口,并以凶手的身份来接受操作地底机具的任务,再迳自从紧急出口逃脱」。

    在替换了萤幕显示内容之后,她还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。

    要杀害没有任何过错和不满的同伴,内心想必会伴随强烈的抗拒。一般做不到,但在如此异常的状态下则不一定。在出入口遭到封堵,潜水气瓶几乎只有一人份——也就是犯人那一份的状况下,其他九个人成了所谓「横竖都得死的人」。这等同于让明日就要接受行刑的犯人在前夜就死亡,这大大降低犯下杀人罪的心理障碍。

    许多人阅读这本小说时会想到伦理学思想实验「电车问题」,但「电车问题」是考证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实验,设问的关键在「(因为自己介入)拯救五个人,还是(不介入)拯救一个人呢」。换句话说,虽然无法避免牺牲,却没有人在事发前便确定会死。

    就算对象是「横竖都得死的人」,人们也无法轻易下杀手。然而,若是为了让自己生还,状况则又不同。没有任何犯罪动机比保全自身性命更加强烈。

    法律也有规定,在极端状态下,即使危害他人,也有机会从轻量刑,甚至无罪。刑法第三十七条所定之紧急避难便是如此。竹本健治老师在原文版书腰上提到的「卡涅阿德斯船板」即是探讨这个问题的学说,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被视为「无可奈何」的问题。附带一题,刑法第三十六条是讲正当防卫。

    注:卡涅阿德斯船板,是由古希腊学者卡涅阿德斯构思的思想实验,探讨主题是「自卫」,内容指说若是遭逢船难,有两名水手在海面上发现一块只能支撑一人的船板,首先由其中一名水手攀附在上,但后续抵达的水手,则为了生存将对方推下船板,导致对方溺毙,那这项行为是否称为「谋杀」?结论「不是谋杀」,因为若是为了自保而杀人,那就是自卫,也是紧急避难。

    因为条件已经齐备,所以麻衣才决定「动手」。

    想像她决定的过程,恐怖感从脚底下窜上来。

    假设她不杀人,而是说「我牺牲吧。反正已经厌倦活着了。」之类的呢?不行吧。毕竟很难不为人知地偷偷搬运潜水装备和背带,掩饰得再好也会引起他人怀疑,打草惊蛇后被指出「你一定隐瞒了什么」的话,就剩下最糟糕的局面。

    ……所以,真的没有其他方法了。

    ——以上验证麻衣是否有其他方法的思考过程有点漫长,接下来我们来确认麻衣的言行举止。如果在知道她暗地里正进行着什么的情况下重新阅读本书,便可以发现好几句「啊,难怪她要这样说啊」的台词。

   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应该是矢崎先生打算去操作绞盘时出口的「快住手!这样下去会被困住的!」因为要是矢崎先生真的这么做,就会打乱麻衣的计划,导致自己被关在方舟里面,因此她才出声制止。这种表现不仅是在该作品结尾,还是贯穿整篇故事的「倒转」和「反转」元素。

    也有些场面是利用巧妙的双重意义欺骗读者,并延伸到结局上。例如当矢崎家父亲轻率行事,隆平却幸灾乐祸地认为他会让巨石落下,但柊一打算制止。柊一这样有人情味的行为,肯定打动了麻衣吧。而麻衣准备了柊一的背带;之所以想拯救他的理由之一,在于麻衣原本就对他有好感,也可能是感谢柊一保住自己的计划;此外或许还能加上,产生了无法抛弃愿意同理他人的柊一之类的念头。

    不过,即使综合上述三个理由,麻衣也没有完全帮助柊一,直到最后都没有向他透露她的秘密。她无法免俗地测试柊一是否自己主动留下来。这里似乎凝聚了她的人生观。或者——因为不能确定柊一知道自己行动多么可怕时的反应才不敢明说吧;也许,只有在柊一基于自身意志留在地底下的这项奇迹发生,麻衣才能够真正坦白。然后,直到故事最后,麻衣却不得不告诉柊一:这项奇迹没有发生……

    麻衣杀了一人后藏匿凶器,并打算找适当时机坦承一切,却发生几件意料外的事,导致她多杀了两个人。其中一个甚至须砍掉受害者的头(其原因也可算是对过往推理作品相似情节的「翻转」),命运真是无比残酷。

    最超乎想像的,是方舟里有具备名侦探等级推理能力的翔太郎,透过逻辑推理出麻衣就是凶手。然而,这对麻衣并非运气不好,反而省去她自白的工夫。

    在推理过程的尾声,麻衣被问到有什么感想,她这么回答:「我觉得你的推理很厉害,应该接近完美吧。」她似乎真的很佩服,同时一副「很好,继续讲」的态度催促着翔太郎。这让我浑身发毛,觉得这女人真是不得了。

    在推理作品的历史中,有好几位侦探因为无法阻止连续杀人案而尝尽苦头,或被错误线索迷惑而严重失态,但跌了这么大一跤的侦探应该前所未见。

    从麻衣的观点来看,事态超越《死亡笔记本》里夜神月的「预料之中」。侦探以充满说服力的推理揭发出自己是犯人,应属「预料之外」。然而,侦探不仅折损自己的面子和自尊,最终甚至大意身亡。我无法想像有哪个侦探的下场比这更惨。

    注:日文原文「计画通り(けいかくどおり)」,此指《死亡笔记本》单行本第七集五十三话中夜神月的经典台词,被利用在各种哏图、迷因和改编中。

    翔太郎揭露的推理,对喜欢逻辑式本格推理的读者而言应该无可挑剔。准备虚假线索的可能性也遭到否定,不会产生「后期昆恩问题」。

    然而,动机仅仅是臆测,最后还完全错误,连在细节上也有草率之处,与事实相差甚远。尽管如此,缩小嫌犯范围的演绎推理可谓言之有物,堪称展现出绝妙技巧。要挑毛病的话,只能从「犯人可能不相信厂商宣告的手机防水功能」这种鸡毛蒜皮的小地方下手。但以故事审美角度来看没必要如此,而且仅能运用哲学的「原始性事实(brute fact)」来论证的话,那么别说在推理小说,连现实世界的生活也无法成立。

    翔太郎对认罪的麻衣说:「(前略)我相信你能做出比任何人都理性的判断。」在完成华丽的推理之后,一位名侦探通常不会说出这样平庸的台词。只能说作者下笔毫不留情。

    此外,是否有读者认为故事如此精简登场人物,且营造出浓郁体验,为何缺少了对每个角色的深度描写呢?我认为这是故事结构的问题。

    《方舟》是非常着重Whodunit(寻找犯人),在这方面纯度极高的推理作品,若要公平地以每个人的观点描写各个人物内心,读者马上就能锁定犯人。

    因此为了让嫌犯人数最大化(读者也如此期望),只能以第一人称观点来描写故事。主述者会让读者知道自己想法(同时排除欺骗读者或对环境欠缺认知、判断能力的「不可信赖的主述者」情况),这样能排除主述者是嫌犯,读者才能一起参与解谜。作家选上的主述者是柊一。事情发展全部透过他的视角来描写,对同伴和矢崎一家的印象、与这些人相关资讯,都停留在柊一感知的范围里。

    若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丰富的个性描写,虚构性可能会变得过于突出而显得不自然,折损作品营造出来的不安氛围,让趣味转到不同的方面上。

    在恐怖或惊悚小说中,角色愈是鲜明,故事当然愈发高潮精采,不过在本作中反而会降低可信度(因为故事背景设定本身就很异常,因此在作者可以掌握的范围内,需要尽力维持住真实感而不过度脱离现实)我们在柊一这个主述者视角的带领下,面对一群既不是情人、也不是独一无二挚友的社团同伴,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。

    只要读过《绞首商会》、《サーカスから来た执达吏》(尤其后者),就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多么擅长丰富角色,趁这个机会推荐各位。请各位会会百合紫、鞠子和加津代吧。

    虽然还想再写点东西,但好像会没完没了,在这里打住。如果各位有发现些什么,请务必找身边能够聊聊「方舟体验」的同好畅谈。我认为本作一大特征是读过本书的读者都会想讨论故事。因为真相深深烙印在大家心里。

    明明描写着读者绝对未曾体验过的危机,却是一部询问大家「你会怎么想、怎么做?」的小说。在知晓真相后,想必有一颗巨石掉在心中想着「在这种状况下牺牲犯人也是无可奈何」的读者头上吧。

    《方舟》并不是卖点只在反转的吓人惊奇箱型推理小说。明明故事这么简单明了,却暗藏玄机。当读者思考起「为什么会被犯人=作者这样轻易欺骗?」时,想必将不得不面对自己心中总总思绪。

    等过一段时间,应该会想重读第三遍吧。
推荐小说: 轻小说月灯馆杀人事件在线阅读 神秘少女羽音动漫版 幽灵少女与科学少年在线阅读 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
360小说阅读网